2006年,安阳高陵被发现。2008年12月,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陵进行抢救性发掘。2009年,根据现场考古发掘的材料,确定这个墓穴的主人是曹操。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唐际根在“掌上国学”线上讲学中,讲述了曹操墓的发现以及论证过程。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。
(资料图)
『西高穴村墓葬的发现』
曹操墓的发现与一方墓志的出土有关。
在河南安阳市西北有一个村庄,叫西高穴村。1998年的时候,一个叫徐玉超的农民为了生计而烧砖,他每天会准备一些黄土,用于第二天制砖。某天下午5点多,他在山坡上用一根铁棍撬黄土时,突然听到“哗啦啦”的声音,一块方形的石头沿着山坡滚落在地上。他跑过去轻轻拂去泥土,发现石头上有字。
徐玉超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,但他知道隔壁村庄有一个会计能够读这些古文字,就把石头送了过去。隔壁村庄的会计龙振山认得这是一块墓志,也就是专门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。当他仔细研读墓志时,其中的几个字让他感到震惊,因为它们提到了一个人物,叫“魏武帝”。龙振山喜欢读古书,知道“魏武帝”就是曹操。他说这个墓志很重要,建议徐玉超把它交给国家。于是,他们一起把这方墓志送到了安阳市考古队。
当时安阳市考古队的队长叫孟宪武,他看了这方墓志,也注意到上面有“魏武帝”几个字。孟宪武就给我打电话,因为我也在安阳,我马上就赶到了。我们发现,这方墓志是一个叫鲁潜的人的墓志。根据墓志志文,鲁潜是后赵时期的一名三品官员,卒于后赵建武十一年(公元345年)。墓志里还提到,“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”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,实际上指明了鲁潜墓和“魏武帝陵”的地理关系。
鲁潜墓志的出土位置距西高穴村很近,它的东边曾经有一座西门豹祠,往东看去,不远处就是邺城遗址。这是大致的地理位置。1998年这方墓志出土时,虽然鲁潜墓志中提到了“魏武帝陵”,但考古学界并没有主动去发掘,因为考古学界有一个16字方针——“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加强管理”。
时间一晃到了2006年。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,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考古队到当地进行考古基建勘探。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:据说在离鲁潜墓志不远的地方流出了几件文物,其中有一块石牌上写着“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”。这些文物流到民间以后,就有人开始调查它们出自哪里。原来,就在鲁潜墓志出土地点的东南方向某个位置,有人在这里烧砖,取土过程中发现距地表十几米有一个黑洞,这个洞深不可测。有胆大的人顺着洞往里走,发现地底下居然有一座古墓葬,那个黑洞就是盗墓贼在古墓顶部凿开的盗洞,从顶部一直可以下到墓里。
这就是安阳西高穴村墓葬发现的过程。
安阳高陵。 (新华社图)
『墓葬中的62块石牌』
这座墓葬是什么样子的?它是一座砖室墓葬。顶部是四角攒尖顶,底下是墓葬的前室和后室,前室、后室两侧各有两个孔雀形的侧室,构成这个墓葬的结构。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,墓葬结构就相当于四室两厅。墓葬的左边是斜坡墓道。
这个墓葬是怎么做成的呢?先挖一个大坑,铺上石头地板,再用砖砌成这样的结构,然后把土填上。
当年我们清理时发现,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有金银器、玉器、石器、铜器、铁器、陶瓷,还有骨质的器物和漆木器等,总共有400多件。后来整理完之后,发现有600多件文物。现在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,这个墓葬一共出土了900多件文物。
大家可能觉得奇怪:墓葬里出土的文物数量为什么一直在变化?实际上,考古挖掘时,到底有多少文物真的很难统计。有时候提取文物,为了保护文物不受破坏,我们采用整包提取的方式,编成一个号,算一件文物。但等到室内整理、分析时,可能发现原来的一件文物变成了20多件。所以,在发掘过程中,出土文物的统计数字一直是变化着的。
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,最重要的或者说最有价值的文物是什么?是62块铭刻石牌。这些小石牌大多有六条边,我们把它们叫作六边形石牌。石牌上都有字,并且很有规律,比如“刀尺一具”“胡粉二斤”。“刀尺”是物名,“一”是数词,“具”是量词。“刀尺一具”“胡粉二斤”,文字几乎都是这样的结构。
这些小石牌是一种叫“物书”的文物,相当于随葬品的清单。除了六边形石牌之外,还有一种带文字的石牌,上部是尖尖的,我们把它们叫作五边形石牌。这些尖石牌的顶部都有一个孔,有的还穿着铜链条。它的尺寸比六边形石牌稍大一点,写的内容也不同。六边形石牌上写的是“胡粉二斤”等等,五边形石牌上有的写着“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”,记录的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所用的兵器。
『墓葬提供了哪些内证』
下面我重点来讲一讲从考古学角度来说,如何确定这就是曹操墓。
首先要介绍一下考古学的研究方法。很多人可能以为,考古人员挖掘了一座墓,得到这座墓的大概情况后,就会赶紧查阅文献,或者在网上查找信息,然后宣布这座墓的墓主人是谁。
其实,考古研究的逻辑完全不是这样的。我们发现一座墓以后,第一步不是去查文献,也不上图书馆,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墓葬的基本情况搞清楚。
判定墓主人身份的考古学信息,主要包括三大类。这些信息是论证墓主人身份的重要证据、重要基础,我们把它叫作内证。所有信息均来自墓葬本身。
第一类是基本信息。
这座墓一共出土了三副人骨,分别是一男两女。男性人骨是在前室出土的,两具女性人骨则是在后室的左右两个侧室出土的。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都是归男性所有,所以,我们推断这座墓的墓主人是男性。男性墓主人的死亡年龄在60岁以上,两位女性年龄不大,一位大概在25岁,另一位稍年长一些。
考古人员在高陵现场清理文物。 (新华社图)
这座墓的下葬年代是东汉末年。因为每个时代的墓葬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,四角攒尖顶的墓室结构是东汉末年特有的形式,它和西汉墓、魏晋墓、战国墓都不一样。还有,墓葬中出土的五铢钱,包括小的剪边五铢,都是东汉末年的钱币。这些都证明了下葬年代是东汉末年。
墓主人拥有帝王一级的身份。因为这座墓葬前室、后室都是四角攒尖顶,这样的墓葬规格和形制是级别特别高的墓葬。除此之外,这座墓葬里出土了一件特别长的圭和一件直径长达28厘米的璧,圭璧大到这种尺寸一定是帝王级,西安的阳陵(汉景帝的墓葬)出土的璧直径才16厘米。
如果墓主人有帝王一级的身份,那么附近应该有与帝王相配的城址。刚好在这座墓葬的东部30公里,有一座古城叫邺城。邺城曾经是袁绍、曹操以及东魏、北齐的皇帝所盘踞的地方。墓主人的生前经历可能与邺城相关。
第二类是个性化信息,也就是别的墓葬中所没有的信息。
墓主人死后下葬,身份是“魏武王”,但后世又被称为“魏武帝”。墓葬中出土的石牌上写着“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”“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”等等,说明这些器物的主人是魏武王。但是鲁潜墓志上写的“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”,说明在鲁潜下葬的时候,这个墓的墓主人是魏武帝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。
墓主人生前显然有丰富的军事经历,因为墓葬里出土了很多墓主人常用的兵器,包括一副铁铠甲和铁刀。同时,墓葬里还出土了书案和陶砚台,这些都是用来写字的,可见墓主人也能舞文弄墨。
还有一个重要信息,那就是墓主人生前可能患有头颈不适的疾病。因为墓葬里出土了一块石头枕头,枕头背后刻着字——“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”,就是魏武王经常用的一块给脖子做理疗的石头。
第三类是其他相关信息。
比如,墓葬位于一片冈地上,东距西门豹祠不远。这座墓葬的墓顶未加封土,没有坟丘。还有,墓主人生前喜欢用香、熏香,墓葬里出土的一块六边形石牌上写着“香囊卅双”。这些信息对于认定墓主人的身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。
以上所有信息都是从墓葬中获得的。我们得到了这些信息后,发现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,葬于东汉末年。那么他到底是谁呢?这时候我们才开始查阅文献,找出与墓主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来。
『魏武帝的生前死后』
那么,最匹配的历史人物是谁呢?是曹操。
有关曹操下葬的信息可以从文献中得知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中写道:“庚子,王崩于洛阳,年六十六。……谥曰武王。二月丁卯,葬高陵。”“谥曰武王”,而不是武帝,崩于洛阳,年六十六。这些信息很关键。
记录曹操墓葬的重要文献还有《终令》。什么是“终令”?古代帝王临终前说什么、交代什么事,包括自己怎么下葬,都由史官记录下来,被称为“终令”。
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(公元218年)六月颁布《终令》:“古之葬者,必居瘠薄之地。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,因高为基,不封不树。……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,宜陪寿陵,其广为兆域,使足相容。”其中提到了西门豹祠,提到“其广为兆域”,墓场比较大。“寿陵”指的是人还没死就修的坟。
两年后的春正月,曹操死于洛阳,临死前又颁布了《遗令》,也就是临终遗言。《遗令》曰:“吾死之后……葬于邺之西岗上,与西门豹祠相近,无藏金玉珠宝。”还进一步交代家人:“汝等时时登铜雀台,望吾西陵墓田。”
把文献中有关曹操下葬的相关信息整理出来以后,我们惊奇地发现,它们与墓葬中获得的墓主人的相关证据是完全吻合的。
比如,曹操死亡的年龄是66岁,崩于洛阳。下葬的时间是公元220年,正是东汉末年。曹操于公元213年封魏公,216年晋升为魏王,他死时的身份是魏武王。而在曹操死后8个月,他的儿子曹丕称帝,尊已经死去的曹操为“魏武帝”,后世遂以“魏武帝”称之。这也就是曹操死时是“魏武王”、死后变成“魏武帝”的原因。
此外,曹操跟邺城有关。公元204年,他率军攻下袁绍的邺城以后,把自己的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,此后,邺城成为其事业发迹之地。
曹操一生征战无数,又写过《观沧海》《龟虽寿》等名篇,军事成就和文学成就并驾齐驱。据史料记载,他生前有“头疯病”,也喜欢用香。
所有的证据链都指向一个结论:西高穴村的墓葬就是曹操墓。
『关于曹操墓的几种质疑』
曹操是一位很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,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,关于曹操墓的质疑引发了很多关注。
社会上对于曹操墓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种。
第一种,有人说墓葬是假造的。这确实是很无聊的指责。要造一座完整的墓葬,并把它说成是曹操墓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还有网友认为墓葬里的石牌是假的。其实,从考古学上讲,这样的石牌是很难造假的。因为,它们看上去是一块块简单的石牌,但在我们眼里,这些石牌是非常复杂的,包括它的材料、制作工艺、字体,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。还有复杂的组合关系,比如石牌上写“镜台一”,就意味着墓葬里会有一块相应的铁镜,形成配对的关系。这些都不可能造假,也造不了假。
还有人说鲁潜墓志是假的,这更是无稽之谈。鲁潜墓志是1998年就出土的,跟曹操墓的出土相差十几年,那时候谁也不可能未卜先知,先假造一个鲁潜墓志。
第二种,有文献说曹操有七十二疑冢,因此很多民间人士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疑冢之一。
实际上,曹操墓自从埋入地下之后,从魏晋到隋唐到宋,并没有疑冢之说。那么,疑冢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是北宋以后才开始的。北宋宰相王安石当年经过安阳时写了这样一首诗:“青山如浪入漳州,铜雀台西八九丘。蝼蚁往还空垄亩,骐驎埋没几春秋。”他站在安阳的路上看到西面的山丘上有很多坟堆,于是感叹这些坟堆不知道是谁的,提到了疑冢。到了南宋以后,有人借题发挥,把疑冢说安在了曹操头上,因为曹操葬在安阳,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“七十二疑冢”。特别是《三国演义》出现后,把曹操写成奸雄,所以疑冢的事越传越广。但事实上,疑冢之事是杜撰出来的。
还有一种质疑,因为很多石牌上写着简体字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实际上,中国的简体字大部分来自古代,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简体字,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16%。比如“机械”的“机”这样的简体字,在西汉的时候就有了,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。大家都以为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,实际上简体字出现得很早,先秦时候就有了。
还有人说,曹操死后不是葬在安阳,应该葬在亳州,因为叶落归根,曹操是安徽人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公元213年,曹操被封为魏公;公元216年,曹操晋升为魏王。曹操封为魏公的时候,他的封地是在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。晋升为魏王的时候,追加了10个县,封地一直在河北、河南这一带。所以,在他死后,应该是葬在自己的封地。而他的老家亳州已经不是他的封地,而是处于与东吴对峙的前线。曹操死后埋在安阳是再正常不过的了。
总而言之,考古不是从文献、从观念入手,而是从证据入手。对于考古工作而言,考古挖掘出来的历史,才是最真实的历史。
栏目主编:龚丹韵
文字编辑:徐蓓
本文作者:唐际根
题图来源:东方IC
图片编辑:雍凯